English

少年“奇才”怎长成?

1999-06-28 来源:生活时报 《跨世纪人才》 华锐/文 我有话说

未进过一天校门的农家兄弟俩却先后考入大学,被人们叹为奇迹。兄弟俩却说:“只要你愿意,你会比我们做得更好!”他们莫非是什么旷世奇才,亦或寻到什么捷径?

凡是奇迹,一开始都难免要受到怀疑,这事让赵雨生撞上了。

1998年8月10日。安徽省’98高考招生录取现场——黄山市花溪宾馆。

青岛海洋大学的招生人员面前是一份很特别的考生档案:赵雨生,男,1978年8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荻港镇桃冲村;家庭出身——农民;求学简历——自学;高考成绩——586分;备注:附1993年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准考证复印件一份,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合格证复印件一份。

招生人员无论如何难以相信,一个农家子弟通过自学能考取重点大学,而且英语达到了大学非英语专业毕业水平。这会不会是一份假档案?青岛海大招生老师准备退档,安徽省与芜湖市招生办负责人当即据理力争,共同证实档案没问题。而且补充说明该生的弟弟赵梅生也一天校门未进,两年前已考取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。招生老师闻言更加疑惑,为慎重起见,他们电召赵雨生带有关原件速来黄山。

1998年8月14日,赵雨生与父亲赵征云赶到黄山,将有关原件及证明等送到了招生现场。青岛海洋大学招生老师疑虑顿消,庆幸自己招到一位“奇才”。8月15日赵雨生被青岛海洋大学以第一志愿录取。然而当笔者8月16日前往采访赵雨生并告诉这一消息时,这位身体壮实、谈锋甚健的农家子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我本来是准备今年考研究生的。”父亲赵征云则一个劲地遗憾雨生这次没有考好,他完全可以像弟弟一样考进中国科大的。

面对小哥俩创造的奇迹,笔者怀着寻求“谜底”的迫切心情,开始了提问式采访。

他们为何不上学?

桃冲是皖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,四面环山,交通不便,村民世代为农。1978年8月18日,大旱之年山区忽降暴雨,此日村民赵征云喜得贵子,任小学老师的爷爷赵荣耀即兴给孩子起名为“雨生”。

赵雨生生来虎头虎脑,聪明伶俐,令人喜爱。雨生一岁多时,母亲又怀孕了。爸爸逗他:“雨生,你希望妈妈生个弟弟还是妹妹?”刚学会说话的雨生回答说:“我要妹妹。”爸爸又问:“为什么?”他却答不上来。1980年元月,寒梅初放时节,梅生来到人世。这时爷爷又逗雨生:“妈妈生了个弟弟,你喜欢吗?”他说:“不喜欢。”“为什么呢?”“我的一半家产没啦。”这回答令赵荣耀大吃一惊。显然这话是在大人逗他时教的,而他竟然因为曾经答不出爸爸的“为什么”而牢牢记住了这句话!这件小事给赵荣耀震动不小,他发现小孩有着不同寻常的潜力。

身边有了两个可爱的孙子,赵荣耀教学之余倾心于孩子的早期教育。教他们背唐诗宋词,给他们讲“三国”、“水浒”里的故事。雨生4岁时,父亲带他去合肥,路上司机与大人谈《三国演义》,雨生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劲,他发现司机在瞎编,于是站出来大胆纠正。最后,一群大人竟入迷地听着这位4岁的小男孩吹“三国”。爷爷知道后,再次觉得长孙“有些了不得”。

而小梅生向来沉默寡言,不引人注目,有一天,他终于被爷爷“发现”了。那天爷爷要雨生背岳飞的《满江红》,背到“三十功名尘与土”时卡住了,站在一旁的梅生当即接上:“八千里路云和月”。爷爷一惊,忙问才两岁的梅生是怎么知道的,小梅生胆怯地回答说:“你教哥哥时我在旁边学会的。”爷爷一乐,抱起小孙子激动得泪花直闪。

从此,赵荣耀开始考虑两个孙子的上学问题。三十年代出生的赵荣耀自幼家贫,上了两个月私塾便停学了,解放后靠自学考取了教师,在桃冲小学任教,教学成绩名闻全县。他从自己的经历与体会中,感觉自学大有可为,于是动了让孙子在家自学的念头。但是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,孩子的父亲赵征云表示反对,亲友们也认为这很荒唐。赵荣耀是个很自信的人,小孙子一再表现出来的早慧坚定了他的决心:不进学校,让孩子自学成才。他算了一笔账:孩子7岁入学,到高中毕业考大学时已接近20岁,成才周期太长,光阴浪费可惜。当时赵家三世同堂五口人,只有三间小平房,父母都是农民,家境在当地属中等,两个孩子读书对这个家庭来说是笔不少的开支。喜欢作诗的赵荣耀有一首打油诗描写了当时的家境:“一个梨子三代五人吃,人均二两轻一滴。要问果子哪里来?大姑送给奶奶的。”并给赵征云作《示儿》诗:“家住农村上学远,读书花费难来源。立下愚公移山志,自学成才育少年。”

在老父的坚持下,一向孝顺的赵征云不好再说什么,因此雨生、梅生小哥俩学龄之前便踏上了与众不同的自学之路。

无“师”怎么学?

自学之初是轻松而愉快的,赵荣耀乐于为两个孙子启蒙。

先过识字关,办法是直观教学。识字从吃苹果开始。一天,客人带来了两个苹果。雨生、梅生见了,忍不住心动口动。正想“手动”时,爷爷却说:“先认两个字才能吃,认不出便不许吃。”于是他在纸上写下“苹果”二字,并教他们认。孩子求吃心切,用心记住了。爷爷又写“苹果”二字,他们仍然认出来了,因此吃到了苹果。这小小的成就使爷孙仨对识字有了兴趣和信心。从此,赵家所有家具、器皿都贴了标签名称,爷爷一一指物认字,反复再三。就这样,小哥俩一步步过了识字关,没到7岁,便能读报了。

再过算术关,办法是情景教学。先教数手指,让他们建立数学概念。学加减乘除时,仍从“吃”开始。吃了一个苹果再添一个是多少?答不出来便只能吃一个,孩子们学会了加法。给小哥俩拿来两个桃子,让他们自己分,分不出来便不给吃。桃子吃完时候,他们也学会了除法与减法。学分数时,爷爷特意上街买了一根油条,让他俩分。两人谁也不想吃亏,一人一半,就这样,他们掌握了分数及其运算。

梅生7岁时,小哥俩实际上已达到小学毕业水平。1985年他们参加了繁昌县数学竞赛,在区里名列第一。

第一步走完了,爷爷和初中没毕业的父亲无力教他们初中课程,母亲更是文盲,更无能为力,真正自学开始了。

第一步取得的成功激发了他们自学的信心和学习的兴趣。为了鼓励孩子,赵荣耀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古今中外名人自学成才的故事,并要求他们在15岁之前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,以此坚定小哥俩自学的信心与学习目标。事实表明,这种“战前动员”十分重要。

为了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,家中特意腾出一间简陋的小平房当书房,一张桌子加两张小矮凳,小哥俩在这里一学十多年,终于从普通农舍一步一步走进了高等学府。

赵征云从书店买来了适合自学的全套初中教材和教学参考书,赵荣耀制定了自学方法。战略上,“重点突破,单科突进”;战术上“遇到难题绕着走,看不下去暂不看。头遍迅速二回慢,回过头来再判断”,强调“重复重复再重复”,并通过课后习题来检验重复学习的效果。在自学进度上,外行的爷爷将一本书的页数除以计划学完的时间,得出每小时要看多少页,每天要看几章,方法独绝。

通常爷爷上班,父母做田,家中只有奶奶和关在书房中的小哥俩。一开始,生性好动的孩子很不习惯,常常偷出去玩耍,但爷爷管得很严,下班归来是要对照参考书检查作业的。有了参考书,爷爷不怕自己是外行。小家伙吃了爷爷几次“亏”之后,便乖多了,渐渐地,他们习惯并陶醉于这种学习生活。在家自学成了一种需要,看教科书像看小说一样入迷。兴趣是一股巨大的力量,在自学的路上将他们推得越走越远。在年复一年的自学中,他们摸索了一套自己意会却又无法言传的自学方法,半年之内,他们能够学完初中数学的全部教材,然后再回过来攻理化,这方法令在校生们无法想象,也无法模仿。

学英语的时候,父亲买了教材与磁带,爷爷将26个字母依葫芦画瓢地放大后,一个个贴在墙上,然后小哥俩互相竞争、互为老师、互相纠正发音,这方法后来用到了高中课程的自学。

在全家团结一致的配合下,特别是在爷爷的督促、激励、磨砺下,小哥俩终于“直取高等大学堂”。梅生两年前已进中国科大,雨生本想跳过大学直接考研,他已学完大学数学系本科教程,并在安徽师范大学专家测试时深获好评,英语差0.5分通过六级水平考试,考研应该很有希望,但因国家教委对考研学历有新的限制,只好退其次考大学。遗憾的是,爷爷于1996年5月去世(终年67岁),未能看到自己种的“花”已结硕果。

“奇才”败给“少年班”?

爷爷生前最初的愿望是小哥俩考取中国科大少年班,事实上雨生、梅生都考了,但是屡考屡败,屡败屡考,这里有耐人寻味的东西。

1992年,梅生12岁、雨生14岁的时候,两人已自学完高中所有课程,安徽师大数学系孙国汉教授测试后,认为可以报考中国科大少年班。11月下旬,孙教授带着小哥俩来合肥找到科大徐教授。徐教授拿出一份当年少年班招生的数学复试题,结果雨生考76分,梅生考75分,与当年考生成绩相比,属中等偏上;又测试英语,两人对答如流。徐教授说,挺不错,赶紧复习迎考。

1993年,小哥俩首次走进少年班考场。成绩出来后,两人双双落榜,比录取分数线差40多分。第一次仓促上阵,初高中理化仅花了半年时间,落榜是难免的。不过两位少年十分单纯,还不知道失败与难过是咋回事。1994年,雨生因超过年龄,失去考少年班资格,决定自学大学课程,将来直接考研究生。梅生又考了一次,这回差30分,1995年,梅生最后一次考少年班,出了考场,感觉有100%把握,谁知竟差50分。为此,小梅生整整难过了一个月。

屡败“少年班”,是他们实力不够吗?科大一位老师当时分析认为,主要原因还在自学上。现行高考实质上考的有三大内容:一考知识能力,二考应试能力,三考应试经验。以雨生、梅生而言,知识能力是其所长;但因自学中缺乏正规训练,答题不规范,往往答案正确,演算过程却像平时一样留在肚里或草稿纸上,自然要被扣分。至于应试经验,考少年班之前,两人只参加过一次数学竞赛及两次测试,不如一般考生身经百战。

有趣的是雨生今年高考的英语成绩。他去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时成绩是69分,考六级是59.5分,他的英语词汇量在5000个左右,超过非英语专业的一般本科学生。但他在今年的高考中英语却考得最差,150分的卷子只得99分,按百分制折合,仅66分,比四级水平考试还低3分!一位农家“奇才”在同一科目中考出的“倒错”成绩,衡量出了各类考试的不同斤两,可谓发人深省。

梅生,你在大学还好?

两位长期关门自学、与同龄人缺少接触的少年,进了大学以后能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、集体生活与学习方法?会不会成了独来独往的“怪人”?已进大学两年的梅生可以说明这问题。

父亲赵征云一开始很担心性格内向的梅生过不惯大学生活,没料到一进科大,梅生不仅成了班上的生活委员,而且是足球场上的健将,在学校卡拉OK比赛中还获过二等奖。班主任汤家骏告诉笔者:“赵梅生入校后和普通在校生没有差别,他心地善良,乐于助人,很受同学欢迎。他太爱玩,学习成绩属中等,智商也不是很突出。”梅生自己也说:“我很喜欢大学集体生活,学习方面也很适应,特别是以前没做过物理实验,英语发音也不准,这些不足在科大得到了弥补。”

内向的梅生如此,外向的雨生我们更不必担心了。总之,农舍里“关”出来的奇才在自学方面是成功的。在身心发展方面也是健全的,并没有因为“关”得太久而“关”出了弊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